0%

历史杂谈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旧唐书·魏徵传》

一、中国开国皇帝列表

一、中国开国皇帝列表

  1. 开国皇帝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社会中的各个朝代的创立者,但未称帝有奠基作用的不算在内。开国皇帝是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始,中国历史上包括割据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在内的开国皇帝约有100人。
  2. 列表
所属朝代 庙号 姓名 年份
秦朝 秦始皇 嬴政 前221年
楚国 楚义帝 芈心 前208年
西汉 汉高祖 刘邦 前202年
南越 南越武帝 赵佗 前183年
东越 东越武帝 余善 前111年
新朝 新帝 王莽 9年
玄汉 更始帝 刘玄 23年
赤眉汉 刘盆子 25年
成家 公孙述 25年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25年
仲家 袁术 197年
曹魏 魏文帝 曹丕 220年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221年
孙吴 吴大帝 孙权 229年
西晋 晋武帝 司马炎 266年
成汉 成武帝 李雄 306年
汉赵 汉光文帝 刘渊 308年
东晋 晋元帝 司马睿 318年
后赵 后赵明帝 石勒 330年
冉魏 魏平帝 冉闵 350年
前燕 前燕景昭帝 慕容儁 353年
前凉 前凉威王 张祚 354年
后燕 后燕成武帝 慕容垂 386年
南燕 南燕献武帝 慕容德 400年
西燕 西燕威帝 慕容冲 385年
前秦 前秦景明帝 苻健 352年
后秦 后秦武昭帝 姚苌 386年
夏 (十六国) 夏武烈帝 赫连勃勃 418年
桓楚 楚武悼帝 桓玄 404年
刘宋 宋武帝 刘裕 420年
南齐 齐高帝 萧道成 479年
南梁 梁武帝 萧衍 502年
南陈 陈武帝 陈霸先 557年
西梁 梁宣帝 萧詧 555年
侯汉 汉帝 侯景 552年
北魏 魏道武帝 拓跋珪 399年
东魏 魏孝静帝 元善见 534年
西魏 西魏文帝 元宝炬 535年
北齐 北齐文宣帝 高洋 550年
北周 北周明帝 宇文毓 559年
隋朝 隋文帝 杨坚 581年
唐朝 唐高祖 李渊 618年
武周 武则天 武瞾 690年
许帝 宇文化及 618年
梁帝 萧铣 618年
郑帝 王世充 619年
大燕 光烈皇帝 安禄山 756年
大齐 承天应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 黄巢 881年
南诏 大礼景庄帝 世隆 860年
后梁 后梁太祖 朱温 907年
后唐 唐庄宗 李存勖 923年
后晋 后晋高祖 石敬瑭 936年
后汉 后汉高祖 刘知远 947年
后周 后周太祖 郭威 951年
北汉 北汉世祖 刘崇 951年
燕帝 刘守光 911年
南吴睿帝 杨溥 927年
南唐 南唐烈祖 李昪 937年
南汉 南汉高祖 刘䶮 917年
前蜀 前蜀高祖 王建 907年
后蜀 后蜀高祖 孟知祥 934年
闽惠宗 王延钧 933年
大长和 圣祖 郑买嗣 902年
大天兴 悼康皇帝 赵善政 928年
大义宁 肃恭皇帝 杨干贞 929年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960年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1127年
大契丹国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916年
辽朝/契丹 辽太宗 耶律德光 947年
西夏 夏景宗 李元昊 1038年
金朝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1115年
北辽 北辽宣宗 耶律淳 1122年
西辽 西辽德宗 耶律大石 1134年
大理国 大理太祖 段思平 937年
大中国 大中国表正皇帝 高升泰 1094年
天南 仁惠皇帝 侬智高 1052年
兴辽 天兴皇帝 大延琳 1029年
大渤海 大渤海皇帝 高永昌 1116年
奚帝 回离保 1123年
大楚 楚帝 张邦昌 1127年
刘齐 齐皇帝 刘豫 1130年
蒙古帝国 成吉思汗 铁木真 1206年
元朝 元世祖 忽必烈 1271年
北元 元惠宗 妥懽帖睦尔 1368年
韩宋 小明王 韩林儿 1351年
天完 天完世宗 徐寿辉 1351年
陈汉 大汉皇帝 陈友谅 1360年
明夏 明夏太祖 明玉珍 1363年
明朝 明太祖 朱元璋 1368年
南明 弘光帝 朱由崧 1644年
大顺 闯王 李自成 1644年
大西 大西皇帝 张献忠 1644年
清朝 清太宗 皇太极 1636年
吴周 周太祖 吴三桂 1678年
中华帝国 洪宪帝 袁世凯 1916年
清朝 (张勋复辟) 宣统帝 溥仪 1917年
满洲国 康德皇帝 溥仪 1934年

二、五胡乱华

  1. 基础

    • 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jié)、羌(qiāng)、氐(dī)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后北方被前秦统一,中国呈现出前南北朝特征。
    •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 五胡乱华是西晋时期的因皇室争权从而导致多个非汉族政权的产生,最后的结果是十六国的产生。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代表北方(有时包括蜀地)在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华北期间的时期(当时南方则为东晋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
      • “十六国”一词源自于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实际北方并非仅有十六国,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的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这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四川地区,共有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胡夏等国。而在十六国之外,还有汉人冉闵建立的冉魏、丁灵翟氏建立的翟魏、武都氐帅杨氏建立的仇池国、鲜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有没有印象)、汉人谯纵在蜀地所建的谯蜀、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代及北魏等政权,总计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政权。
  2. 五胡十六国VS五代十国

    • 时期
      •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出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
      •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出自宋代欧阳修撰纪传体史书《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
    • 起因
      • 五胡十六国是因皇室争权导致少数民族各自建立政权
      • 五代十国,其中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十国则是多个政权(>10)同时存在,史学家的统称。
    • 人物
      • 五胡:匈奴、鲜卑、羯(jié)、羌(qiāng)、氐(dī),十六国则是史学家的简称。
      •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同理,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清源、北汉、武平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 结束
      • 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结束五胡十六国。
      • 公元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3. 参考


三、典韦之死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南征荆州,部队到达淯水,张绣率众投降。当时张绣和贾诩见曹操势大,认为不能与之相争,认为不如主动降曹倒是也可以奔个好前程。当晚,张绣在城中设宴,宴请曹军诸将以表心意。曹操醉酒之后,听闻张绣嫂子颇有姿色,于是纳其入室,与佳人共度良宵。张绣闻知此事,恼羞成怒,后借换防之名突袭曹军,使得曹操痛失爱将典韦,长子曹昂。此败,虽然对于曹军实力无关痛痒,但是丧子之痛,成了曹操一辈子的心病。那此次事件是谁导致?事情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三国演义》十六回中写道:

一日操醉,退入寝所,私问左右曰:“此城中有妓女否?”操之兄子曹安民,知操意,乃密对曰:“昨晚小侄窥见馆舍之侧,有一妇人,生得十分美丽,问之,即绣叔张济之妻也。”操闻言,便令安民领五十甲兵往取之。

      曹军驻扎在宛城之后,张绣宴请三军。当时曹操兵盛,一路过来皆是望风而降,荆州局势也是偏向自己,不免得意起来。晚上曹操酒醉之后,兴致未尽,想找个艺妓来取乐。而这时,曹操的侄子曹安民偷偷跑来告诉他,刚刚听闻城中一户传出悲凉的琴声,觉得甚是怪异。跑去偷偷一看,只看到了一张美若天仙的侧脸,只一侧面便已是美得倾国倾城,那正面不得惊为天人?这下子曹操起了兴趣,问是哪户人家?曹安民告诉曹操不是别人,正式张绣的嫂嫂邹氏。

      曹安民此人虽为曹操的侄子,但是为人聪明机智,八面玲珑,深得曹操的喜爱。年轻的他也颇有曹操当年的影子,曹操对他的行为也是十分纵容。曹操寻得邹氏住处,在深夜一个这么大年纪的司空敲人家姑娘的房门也是可笑,最后被拒绝了几次才得以求见。见面之后,曹操见色起意,对邹氏一顿忽悠,告诉她都是因为夫人的原因,我才接受张绣的投降,不然的话你们就被灭族了。邹氏毕竟是女流之辈,立刻对他感恩戴德,当夜就留在了驿馆,没几天有随曹操到了军中大营。原文是这样描述的:

操曰:“夫人识吾否?”邹氏曰:“久闻丞相威名,今夕幸得瞻拜。”操曰:“吾为夫人故,特纳张绣之降;不然灭族矣。”邹氏拜曰:“实感再生之恩。”操曰:“今日得见夫人,乃天幸也。今宵愿同枕席,随吾还都,安享富贵,何如?”邹氏拜谢。是夜,共宿于帐中。邹氏曰:“久住城中,绣必生疑,亦恐外人议论。”操曰:“明日同夫人去寨中住。”次日,移于城外安歇,唤典韦就中军帐房外宿卫。他人非奉呼唤,不许辄入。因此,内外不通。操每日与邹氏取乐,不想归期。

      在张绣嫂子那过夜还好,没几个人知道,但是被曹操收入后宫,这就全军皆知了。这让张绣这个主帅的颜面何存,威信何在,又哪有脸面去面对已故的叔父?于是张绣与贾诩合计突袭曹军,在此前,张绣对曹操愈发恭敬,甚至对于曹操问关于纳其嫂为妾的行为还深表赞同,赢得了曹操的信任。后曹操对于张绣卸下防备,对其披甲换防一事大手一挥。于是就有了后面典韦、曹昂、曹安民之死。

      曹操并非圣人,性格和为人的弱点让其多次遭遇不测,也失去了生前一统天下的机会。


四、八旗

  1. 概念

    •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清入关伊始,为加强军事防御,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
    • 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
  2. 分类

旗名 创建时间 旗色 属性 旗主 佐领数 兵丁 人口 著名人物
正黄旗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纯黄 上三旗 皇帝亲统 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 3万 15万 索尼、纳兰性德
镶黄旗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黄色镶红边 上三旗之首 皇帝亲统 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 2.6万 13万 孝贤纯皇后、哲悯皇贵妃、慈安太后、慈禧太后(镶蓝旗,后抬旗入镶黄旗)
正白旗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纯白 上三旗(顺治帝时纳入) 皇帝亲统 86个整佐领 2.6万 13万 荣禄、端方、婉容、曹雪芹
镶白旗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白色镶红 下五旗 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84个整佐领 2.6万 13万 善耆、阿桂、载泽
正红旗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纯红 下五旗 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74个整佐领 2.3万 11.5万 老舍、和珅
镶红旗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红色镶白 下五旗 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86个整佐领 2.6万 13万 珍妃
正蓝旗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纯蓝 下五旗(被多尔衮降入) 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83个整佐领又11个半分佐领 2.6万 13万 崇绮
镶蓝旗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蓝色镶红 下五旗 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佐领 2.7万 13.5万 侯宝林、肃顺

上三旗是清代由皇帝直接统辖的三个旗。满洲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清军入关前,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是皇帝的亲兵,称为“上三旗”。余下的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白旗、镶蓝旗,称为“下五旗”,由亲王、贝勒、贝子掌管,驻守各地。入主中原后,多尔衮将自己所领的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豪格统领的正蓝旗降入下五旗,此后未再变动。多尔衮病逝后,顺治皇帝接管正白旗的统领权。

满洲八旗分上三旗和下五旗,下五旗居上三旗之后。由皇帝亲领的三旗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贝子分领的五旗为“下五旗”。清朝入关前下五旗为正红旗、镶红旗、正白旗、镶白旗、镶蓝旗;入关后顺治皇帝凭借中央政权的政治经济力量,掌握正白旗,拨出正蓝旗,下五旗调整为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白旗、镶蓝旗。


五、四大家族


六、文人相轻

  1. 文人相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文人之间互相看不起,出自曹丕《典论·论文》。

  2. 魏文帝曹丕

    •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 ,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3. 《典论·论文》

    • 原文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融等已逝,唯干著论,成一家言。

  • 译文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当今的文人,(也不过)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玚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这“七子”,于学问(可以说)是(兼收并蓄)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是(自铸伟辞)没有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我审察自己(之才,以为有能力)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

      王粲擅长于辞赋,徐干(文章)不时有齐人的(舒缓)习气,然而也是与王粲相匹敌的。如王粲的《初征赋》《登楼赋》《槐赋》《征思赋》,徐干的《玄猿赋》《漏卮赋》《圆扇赋》《橘赋》,虽是张衡、蔡邕也是超不过的。然而其他的文章,却不能与此相称。陈琳和阮瑀的章、表、书、记(几种体裁的文章)是当今特出的。应旸(文章)平和但(气势)不够雄壮,刘桢(文章气势)雄壮但(文理)不够细密。孔融风韵气度高雅超俗,有过人之处,然而不善立论,词采胜过说理,甚至于夹杂着玩笑戏弄之辞。至于说他所擅长的(体裁),是(可以归入)扬雄、班固一流的。

      一般人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崇尚名声,不重实际,又有看不清自己的弊病,总以为自己贤能。大凡文章(用文辞表达内容)的本质是共同的,而具体(体裁和形式)的末节又是不同的,所以奏章、驳议适宜文雅,书信、论说适宜说理,铭文、诔文崇尚事实,诗歌、赋体应该华美。这四种科目文体不同,所以能文之士(常常)有所偏好;只有全才之人才能擅长各种体裁的文章。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所以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出了《周易》,周公旦显达而制作了《礼》,(文王)不因困厄而不做事业,(周公)不因显达而更改志向。所以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已经流逝过去罢了。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则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则沉湎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下
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迁老死,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

      孔融等人已经去世了,只有徐干著有《中论》,成为一家之言。